上海、苏州、合肥科技创新工作考察报告
7月31日至8月5日,市政协副主席王志斌带队赴上海、苏州、合肥三地考察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培育等科技创新经验和做法,感受很深、收获很大。现将本次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本次考察活动为期6天,先后考察了上海市张江科学城的张江机器人谷、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市智能制造融合发展中心、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的科希曼电器有限公司、兆尹科技合肥研发中心、安徽创新馆等地。
二、主要感受
1.科技实力极强。
长三角处处洋溢着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的深厚氛围。在2022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国家高新区排名中,张江高新区排名第二、苏州工业园区排名第四、合肥高新区排名第七,高新区的高速发展为上海、苏州和合肥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澎湃动力。张江科学城打造了多个专业化园区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苏州市打造了工业互联网平台让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现实,合肥成功打造了四个大科学装置,吸引了哈佛大学等海外高端人才回国,在量子科学、人工智能、半导体芯片、平板显示等产业,拥有核心关键技术,产业化也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这些城市的发展启示我们: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形成了集聚人才的新高地,谁就能抢占先机、领跑未来。
2.成果转化超快。
上海、苏州和合肥拥有大批依靠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的科技型企业。张江科学城集聚着1500余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在研药物品种超过600个。全球医药20强有超过10家在张江设立了开放式创新中心,中国医药百强企业超过30家在张江设立了研发中心,研发实力雄厚,科技成果极多。为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张江高新区打造了创新药产业基地等多个产业化园区,打响“张江研发+上海制造”品牌。苏州莱克电气不断深耕高速电机核心技术,推动家居清洁、空气净化、水净化、厨房电器等传统小家电高端化发展。合肥兆尹信息科技公司创业团队全部来自中国科技大学金融工程重点实验室,凭借过硬技术水准,成长为国内金融行业IT解决方案重要提供商。科希曼电器依托空气热源泵技术,从空气中获取更多热量,供应建筑内热量需求,节能环保价值显著。大批科技型企业茁壮成长为经济发展蓄势赋能。
3.创新意识敏锐。
长三角政府层面重视科技创新,上海定位作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苏州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城市,合肥号称“科创之城”,尤其是合肥让人印象深刻。2014年以来,合肥市联合大院大所,大规模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政府给钱、给地、给政策,高校出人才、出成果。对于院士领衔的新型研发机构,合肥市每年给予2000万元的运营经费支持,连续给五年,真金白银支持科技创新。2006年,为了引进京东方,合肥市政府拿出了当年财政收入的60%,足足50亿元。在科技创新工作上,合肥市政府表现出了极强的魄力,敢于投入、敢于豪赌,被外界冠以“一座赌出来的英雄城市”。在小微企业发展中,合肥科技主管部门敢于拥抱新技术、新理念,敢于支持企业、关爱企业,为企业站台,帮助企业争取支持,一路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4.产业集聚度高。
长三角地区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际情况,产业发展方向定位清晰,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持续深耕优势领域,力争做到“专而精”,产生了极强的产业集聚效应。聚焦生物医药、机器人优势产业,张江科学城打造了多个面积不大、水平很高的专业化产业园区,以创新药基地为例,规划面积3.1平方公里,集聚了生物医药领域上市企业15家,科创企业10家,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20件。目前,张江科学城正在建设世界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打造“中国药谷”。合肥市以京东方、蔚来汽车和科大讯飞为引导,发挥中国科技大学和中科院科教资源优势,着重发展屏幕显示、新能源汽车和人工智能,打造“中国声谷”。
5.营商环境极好。
苏州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苏州良好的营商环境。在全国工商联2021年发布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苏州营商环境蝉联全国第三,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苏州市智能制造融合发展中心展示了“苏商通”平台,苏州企业可以直接点击“政策计算器”, 实现企业享受优惠政策“一键直达”,被誉为“惠企神器”。在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中被通报表扬。合肥市的快速崛起离不开高效的市政效率,2006年重金引进京东方,在蔚来汽车2016年低谷期果断引进,长期扶持培育科大讯飞,成功率先了合肥市经济跨越式发展,从建国时的小县城到2004年全国76位,从2010年三线城市到如今新一线城市。
三、启示思考
目前,我市属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仍以中省布局的能源化工、钢铁冶金、金矿钼矿开采为主,辅以较小体量的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等,民营经济不够活跃,尤其木王科技这种优秀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屈指可数,科技成果转化承接能力较弱,高层次科技人才承接土壤匮乏,企业普遍创新意识不强,导致我市科技企业少、科技人才少、创新氛围差,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与长三角地区差距明显,但这次学习仍然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1.打造两种平台,提升服务能力。
在政府组成序列中,科技部门属于善于拥抱新鲜事物、服务理念较强的部门。在合肥科技型企业成长的过程中,科技主管部门扎实宣传政策、关爱企业成长、支持企业发展,被兆尹科技负责人亲切地称为“科技型企业的娘家人”。受限于县市区科技主管部门全部撤并,市局人员有限的窘境,建议大力培育发展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近年来,我们成功打造了培育孵化平台——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成果转化平台——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渭南分中心,基金投资平台——渭南市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在今年的科技型企业培育过程中,我们也成功发挥了科技服务机构作用,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再创佳绩。后续,一要继续打造成果转化平台。持续加大与西安知名高校院所对接,搭建更多的技术转移平台,对接高校专家教授,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升服务企业能力。二要探索打造科技服务平台。积极拥抱科技服务机构,出台科技服务机构管理办法,依托专业化服务机构,辅以县市科技力量,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市场化服务。
2.壮大科技企业,培育明星企业。
科技型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是最具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的创新主体,是吸纳高质量就业和培育发展新动能的主力军。科技型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型企业,为长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动力、活力,而且让经济发展后劲十足。目前,我市科技型企业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建议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近年来,在科技部门的持续支持下,我们见证了科赛机电、合阳风动、富平勇拓、蒲城美邦等一批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壮大。后续,一要壮大科技企业群体。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大政策兑现落实,让更多企业享受到科技惠企政策红利,走上创新发展道路。二要培育明星科技企业。明星企业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极强,能充分彰显地区科技创新实力。对核心管理团队强、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我们要持续支持,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更多明星科技企业。
3.抓住重点工作,优化部门职能。
随着秦创原建设启动以来,科技部门承担的省对市考核任务越来越重,2022年承担高质量省对市考核指标9项,承担秦创原专项考核1项(20个指标、31个得分点),辅以发改、工信、招商、文旅、卫生、农业等部门交叉下达“工业倍增”“创新高地”“华彩渭南”,以及营商环境、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乡村振兴等任务,与当前市科技局编制少、人员少,县市区科技主管部门全部撤并的情况严重不匹配,一定程度影响了科技部门主责主业推进。为把有限的人力、精力、物力,投入到主责主业,建议以科技管理部门机构改革为契机,优化内设机构职能,发挥资源中心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好钢用到刀刃上。在内设机构设置方面,建议参考科技强市《意见》,结合科技考核指标任务,分别设置战略规划、成果转化、创新主体、创新生态等内设机构,战略规划牵头做好秦创原建设工作。在发挥资源中心作用方面,建议“压担子”提升资源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立规矩”提升资源中心人员的管理水平,以便充分发挥科技系统现有人员作用,为科技部门主责主业作出更大贡献。